通往AGI之路:AIGCxChina专访AJ1201
编者按:「AI时代巨人的工具」系列访谈是AIGCxChina(中国AIGC产业联盟)发起的公益项目,旨在通过访问形式,采集梳理各领域专家对于AI时代的思考和建议,助力读者提升AI时代的生存发展能力。本期文章是对于WayToAGI发起人AJ的访谈,她从自己创立AGI之路的经历出发,认为整个社区里至少有四种角色:发起者、从0到1的实践者、学习课代表,还有一群受感染的人。 人物介绍 AJ,WayToAGI发起人,AI春晚制片人,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,AI赛事共创发起人和组织者。 问题一:当初是怎么想去建这么一个AGI 之路的?这个通往AGI之路的这么一个群。你们的初心是什么? 最初的初心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收集了很多资料。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分享,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一聊最近的技术和新科技。所以,我开始把以前在 Notion 上写的内容搬到了飞书,因为在国内用飞书更方便。我之前一直在做产品经理,带着一些小伙伴,其中有好几个去了飞书,他们经常说飞书内部的文档非常好用。所以,我决定试试飞书,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因素。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想找人交流。 去年的时候,从 3 月 15 日发布 GPT-3 的时候开始,我在 2022 年 12 月 1 日就装了 GPT,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,非常激动和兴奋。作为产品经理,遇到这种好玩的新产品时,我总是很兴奋。但搞了几个月后,发现周围的人好像无动于衷。我还给公司内部的同事做了一些分享,组织大家一起写 prompt,聊各种框架。学完以后,大家似乎也没有真正去用。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外部的人交流,因为我感觉自己了解得比较片面,所以把一些信息和知识放到了飞书的文档里。 因为我一直做产品经理,有职业病,喜欢做竞品调研和信息收集。我觉得飞书的文档非常好用。最早我用的是语雀,语雀也很好用,但因为我以前在阿里,很多同学误以为我现在还在阿里。实际上,我已经不在阿里了,只是早期使用过语雀。 起初,许多同事参与了语雀的建设,但我常常抱怨它不好用。后来我开始使用飞书,并经常通过飞书分享内容。尽管飞书也有一些问题,但它的编辑功能比微信公众号好用。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广泛传播,而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和探索,比如看看推特上有什么新鲜事儿。 于是,我创建了一个群,最初的成员大多是朋友圈的好友。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次信息后,大家自发地加入群里,进行传播。整个过程都是靠人传人。后来,有许多人看到我的内容,觉得很有用,主动提出要分享他们的内容,于是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小编。 在使用这些应用的过程中,我们会整理和制作教程,相当于做笔记。例如,当时有文达的课程,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学习,并整理笔记和翻译内容,然后分享出去。 问题二:随着你去不断的分享,之后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,你又是如何组织他们一起玩起来的? 在我们整理之后,很多人觉得这些内容很好,也开始学习。我们的群体迅速扩展,学习热情非常高涨,尤其是在2023年的5月。尽管6月和7月热情有所下降,但那段时间我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 比如说那时候比较痴迷于写prompt提示词,李继刚小七姐。大家在写的那个时候就很好玩。突然有一天,他们在群里发了一段很长的,我说这是什么,让我试试。主要我觉得有一个点,就是大家拿起来一个东西去尝试,就是AI时代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做了这么好的应用。 并且大家看到以后,马上可以自己上手去试,然后我们就开始试这些内容。试的过程中,觉得太好玩了。然后有一个小伙伴就特别爱写,他每天都在群里发。最开始的时候有人还觉得他有点刷屏,就是太长了然后突然就大概积累了几天,然后我就把他的内容整理成了一篇文档,然后整理成文档以后再分享出去。 很多人就觉得打开了新世界大门,觉得变成了这种资料,就是东西整理出来,整理的多了以后,别人觉得是干货。明白,所以其实你自己的角色慢慢也在变化。从最开始说只是玩家很清楚。 对,只是一个对。然后现在反倒是变了一个赋能,就是你把其他人的一些东西弄过来,但是放在你这个平台上,经过点石成金的方式,能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些金子。 当时,我有一个正反馈经历。我把他的所有提示整理成一个文档并分享出去。第二天,我平时关注的一位博主居然用了文档里的内容,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。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,随后用这种方法做了很多其他事情。 有一位同学分享了一个案例:互联网大V,他的微博粉丝有五百多万,但曾一度沉寂。当时,微博不是很火,他有点陌生和低调。到了AI时代,从1月到5月,他没有太多动作,但在5月份,他突然在一个群里表示要开始做AI内容,赶上这趟列车。他建立了一个Twitter账号,开始发布内容,有时候也在群里分享,但显得有些羞涩,不好意思,因为分享的内容像是在引流或者做广告。 从6月份开始,我每天会把他一天的所有动态整理成一条日报,这样我不用到处去收集最新动态,只需看他的更新即可。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,但达成了默契。他每天更新少于五条,我就说他不努力。从去年的六月开始,我每天晚上11点之前会手动整理他当天发的所有内容。尽管有一段时间我改用机器整理,但后来觉得还是手动整理更好,这样可以逐条浏览和学习他发布的内容。 前两天,他的账号被封了以后,沉寂了一段时间。我们觉得好像中美AI脱轨了。他的账号被盗了,发了一条奇怪的信息,随后账号就被封掉了。他也没有做双重验证,所以找回账号特别困难,情况非常尴尬。 我整理了他的信息,花了整整一年时间,把他所有的信息整理到一个文档里面。那个文档非常丰富,只要是前沿的信息,你在里面用Ctrl+F搜索,基本上都能找到。他的优势在于会自己手动测试每一个能测试的东西,还会录屏。所以我觉得他的精神特别厉害。 他总是能找到最新的信息,虽然他不是技术出身,但找技术内容非常有一套,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工具。毕竟在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,他的微博粉丝已经达到了500万大V,每次互联网公司有最新的事儿,他一定是第一个知道的。 问题三:方便介绍一下你的过去的职业经历吗? 我最早去到淘宝的天猫时,是在市场部做双十一的营销活动。当时淘宝商城还叫淘宝商城,他经历了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,还搞了一些发布会。当时市场部人非常少,氛围很好。后来慢慢做双十一活动时,他总觉得这些活动太一次性了,想怎么让它们更有可持续性。 比如说我之前做的那个抽奖系统,用一次就扔掉,太浪费了。所以我就想做一些系统的改造,进行功能性的沉淀。那个时候我立志要转型做产品经理,后来也成功转型了。因为我对逻辑性的整理和梳理比较感兴趣,所以转型后做的是to B的产品。 现在我在的一家公司也是阿里投资的,专注于to B的业务,比如CRM和ERP系统,研究一些最新的动向。比如当时抖音直播非常火,我带动公司的同事一起做抖音相关的事情,提供抖音直播服务,为客户整理和管理信息。 问题四:方便介绍一下,你吸引到身边的牛人的画像是什么的吗? 这里面实在是太有趣了。我们一直在做这种建设,我也不停地在挖掘社区里非常有意思的人,并且和他们成为朋友,从他们身上学习内容。经常会看到有人做分享,我立马就能察觉到这个人很厉害,然后就开始关注他们,看他们的动态,并和他们交流。 慢慢地,我们的社区里就形成了一种氛围和生态,很多内容都来自这些同学,所以我把他们叫做共创者或共建者。他们可能不会在飞书文档里进行编辑,而是把内容分享在群里。我看到以后,就会随手把它进行整理和尝试。 基本上,看到大家分享公众号文章后,我会进去阅读一遍,了解清楚,然后看它值不值得收藏。因此,我们的知识库内容会越来越精选,不会什么都放进去。我会识别哪些人真的很厉害,他们有持续更新和钻研的能力。 比如有一个小伙伴叫ZHO,他是一个建筑师,以前玩的是3D建模。他的背景让他擅长使用复杂的工具,并且他在空间设计感方面也很出色。他现在玩的是config UI,大家形容UI就像画焊电路板,里面所有的部分都是一块一块的。 你需要不停地连线,代码经常会报错,还要安装各种新的插件,并且要获取当前最前沿的资讯。谁发布了新的算法,谁发布了新的模型,他是第一个能感知到的。我们都称他为“卷王”。凌晨三点钟,我发消息给他说:“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发给我?”他马上回复。这些人晚上都不睡觉的。 他其实不是代码工程师出身,但他能够在这个时代借助AI的力量,学习能力和毅力都非常强,把所有东西都搞定。而且他有点偏玩家型,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利益,而是因为热爱。 我们这边的很多同学也都属于这种情况,他们为自己的热爱发电,愿意付出很多时间去研究。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和他一起交流,氛围非常好。他分享出去的东西得到反馈后,会越来越有动力进行更新和分享。 在图像算法方面,比如SD(Stable Diffusion),他一定是最领先的。除了他,还有好几个同学,大家交流非常好,一直在深入研究。 问题五:你们这样一个玩的社区,大家是怎么得到正反馈的? 他在玩的这个过程中,比如说今天的反馈不一定是最终结果。对,就像是电路板通了,他会觉得很有成就感。他迫不及待地想分享这些新发现,比如某个算法优化得很好,他会建议大家试一试。他的分享欲很强。 我负责其中的一个小环节,就是把他的信息整理起来。每次看到好的内容,我就会群发,这样可以帮助更优质的内容进行曝光。所以我的文档里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精彩,因为有这些人在。如果单纯靠我自己研究和写作,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。 这个群里,除了像我这种角色,还有很多像“or*****ra”这样的人物,他们能让优秀的玩家有更多的曝光机会。我们在不同的群里交流,不论是微信群还是飞书群,都有很多人。 一个是你这种角色,另一个是像VHI同学和“互联网那点事儿”的同学,他们属于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型的人物。他们享受这个过程,为自己的兴趣和热爱而发电。 他还在自己做一些学习,并且做了一些笔记。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很有名的大V,但他会默默无闻地整理学习笔记。我特别喜欢这种认真的态度。 比如说,前两天有一个同学搞了一个微信机器人,他做了一篇笔记并分享给我。我觉得这个很好,就把整个笔记贴上去,发给了大家。很多人想尝试做这样的事,但之前没有很详细的信息。后来有人看到他的内容后说,他们根据这份学习笔记尝试了一遍,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,然后也写了一篇笔记。这样就带动了下一个人。 所以现在关于在微信里面建机器人的事情,我们已经有了45篇相关内容,资料非常丰富。 这种学习习惯培养了起来,我后来还搞prompt学习。有一段时间,社区中很多新成员在飞书直播后加入,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学习。于是我立即找了一些初级资料,分享给大家。当时分享的时候,文档里同时在线有两百多人,我就立马在里面贴了一个群的二维码,告诉大家如果想学习,可以一起共同学习。于是我们组了一个叫做“共学小组”。 我建议大家布置一些作业并动手操作,不要光看,因为动手实践非常重要。我自己就是这样受益的,每次看到资料后,我都会自己尝试,然后得到反馈。因为AI给你的反馈非常快,所以我们马上建了这个群。建群后,小伙伴们进来了,甚至连作者和一些比较厉害的玩家也进来了。我觉得这样太好了。 有小伙伴提出,不如搞一场教学直播或者会议,给大家详细讲解这篇文章,帮助大家理解和学习。这样就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。 我觉得特别感动。那场活动之后,马上有其他小伙伴表示愿意帮忙,就这样连续搞了四天,大家都讲得停不下来。我们最早一起玩prompt的小伙伴,现在每个人都在行业中很有名气。在那个场合里,我们重新聚在一起,开会议聊天,讲述自己当时如何入门。我作为一个小白,分享了我如何动手实践并获得反馈和成就,给了很多其他小伙伴启发。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。 他们被感染后就真的动手去学习了。学习后写学习笔记,记录自己的新认知和探索,这些内容再补充进来,感染其他人。这种循环非常正向。我感触很深,难怪你们不需要睡觉,因为有太多有趣的事要做。 整个社区里至少有四种角色:发起者、从0到1的实践者、学习课代表,还有一群受感染的人。通过这种感染,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。 问题六:现在听起来就是人人的画像和不同的角色。这个我听懂了,然后我们看看运作的这个部分,运作的部分现在听下来好多的新的idea,其实真的是bottom up 就是在你们这些好玩的一些idea 里面,有哪些是比如说你作为or*****ra,你让大家去尝试的,想的有哪些? 我们通常是在一起讨论新想法时,突然灵感迸发。新的想法会召集一群新伙伴,形成一个新的团队,这就是generation的开始。 我想分享一个我们正在做的项目。起初,我们只是动手实践,后来组织了一些线下活动。小伙伴们面对面交流后,决定搞一个名为“AI春晚”的活动。 这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共创的成果,从发起到上线用了大约30天。当时玩AI视频的人还很少,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项目,大家都很有成就感。期间,我们还孵化了一个名为“离谱村”的项目。 “离谱村”特别有趣。当时AI春晚即将播出,有几个节目内容不够理想,所以我决定补一个节目。我联系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博主,他的图很有意思,离谱得很。我提议搞一个“离谱村”,他当时在厦门休假,但还是同意参与。 我告诉他没关系,把图给我,我去社区招募小伙伴,两三天内赶出来。那两天几乎没睡,但每个人成就感都很强。最终效果非常好,打动了很多人。现在这个项目越来越大,我们又召集了一些人。 最让我感动的是,许多以前从未动手的小白,加入后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,从头到尾尝试并参与了整个制作过程。他们从小白成长为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人,发现这些事情并不难,愿意尝试。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“学习路径”,因为waytoAGI的内容越来越多。作为产品经理,我开始构思如何设计一个平台,无论是APP还是网页,让大家在上面学习,有勋章和积分系统,记录学习进度并提供建议。 这个平台会有学习勋章和积分系统,记录每天的学习内容,并提供建议。比如,如果他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,就推荐相关的内容,帮助他更好地入门和进阶。然而,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这一目标,但没有头绪。 我发现,每个人的学习路径都不一样,但“离谱村”给了我新的启发。很多人看到好玩的东西后愿意尝试,尤其是做AI视频。他们从写脚本、拆分镜头、生成图片、制作视频、配乐到剪辑,全程体验了AI的全链路功能。 其实做这个项目,需要体验到AI的全链路功能。 //对,我之前学过传统电影制作,要自己剪辑、拼接。我们在纽约大学学的是40年代的电影制作,从写剧本、分镜到最后的剪辑。但现在通过AI,很多步骤都能简化,效率提高了很多。 是的,我们社区的小伙伴在短时间内视频制作水平突飞猛进,现在一两天就能做出一部片子。而且一个人就能完成。校长之前抗拒AI,觉得AI会磨灭小朋友的特性,但他在“离谱村”待了一段时间后,被大家的热情感染,也开始尝试。 //真的吗?那我一定要加入这个群好好学习。 是啊,校长甚至写了一段脑洞大开的故事,把他的幼儿园命名为“云朵幼儿园”。他说,小朋友的想象力很丰富,为什么不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,与家长和老师共同创作呢? //确实,这样的项目能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。学习这些技能时,他们会感到愉悦和开心,效果可能比传统学习方式更好。因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会主动去找相关知识,而不是被动学习教材。 对,所以我现在投入了大量时间在“离谱村”的建设上,因为它的魅力实在太大了。 而且现在我希望“离谱村”可以做得更完善。有些同学可能不擅长做图,但可以给他们一个idea,让他们设计一个角色,比如在COS中捏一个角色,可以是猪蹄,也可以是茄子和猪肉的组合。然后赋予这些角色性格特点和说话语气。 这样写一个人格化的prompt就很快了,而且很有代入感。还可以给角色一些技能,这样一个智能体系就搭建起来了。哇哦,我很期待我自己的下一部AI影片。最近有很多新工具出现,比如剪映的新工具就很好。 我之前尝试了所有的工具,并整理成文档。原来的视频工具只有几个,比如Runway(OpenAI的一款AI视频应用)和Pika(一款文生图应用,现在也支持生成视频)。现在新工具层出不穷,我的工具列表都快列不下了,很多人都在做视频工具,而且越做越好。 以前大家说的是4秒时代,就是每张图转视频只需要4秒,但动态效果不佳,有点像PPT。不过现在进步很大,大家对Sora(OpenAI预告的AI视频应用)的期待也在增加,很多人开始动手尝试,发现做影片其实不难。最近有很多优秀的作品。 你看我们那个AI春晚,是在大年初一播出的,到现在才几个多月,进步非常快。有些人会觉得东西太多,学不完,很焦虑。但如果你真的参与进去,会非常兴奋。以前一些难用的工具,现在更新后变得更好用了。 比如说人物一致性问题,几天后就有新工具发布解决了。这种快速的更新给人很好的感觉,有了新的工具和想法,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创意。 就想问一下,就比如说你看现在一个体验这个无边界的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过哪一些问题,或者你觉得还可以提升的地方吗?因为毕竟我们是长期在商业组织里面,这种边界组织肯定是很不一样的。 是的,在这里会发生很多事情。有时候大家的思路和想法不同,也会遇到挫折和打击。 前两天我感觉自己非常有激情,付出了很多。但突然发现有些人不认可我的想法,这种情况会带来一些打击。 //是的,因为这是基本信念,所以对这些事情会特别在意。 我们有些共创项目,大家觉得是不是应该去中心化或开源,但有些人很难接受。他们会问,这个项目要不要商业化?如何商业化? 他们还会问,要不要做版权保护,要不要建公司等等。现在的waytoAGI知识库看似去中心化,但实际上还是比较中心化,因为内容都是由我来整理和上传的。 平时主要是我做内容分发,大家的交流是无边界的。但当我们真正做共创项目时,比如AI春晚和离谱村,知名度提高后,各种质疑和问题也随之而来,就像OpenAI面临的问题一样。 //这个项目到底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? 对,像离谱村和AI春晚这样的项目,版权不属于任何人。但有些人急于获取自己的利益,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这些人确实付出了一些努力,但他们的急功近利让人头疼。 但这个项目也在慢慢发展。我现在的态度是抱着长远的眼光来看待。可能这些急功近利的人不会一直跟随,如果长期看不到利益,他们就会放弃。但也有一些人,让你感觉他们在攫取大家的利益,这很让人不舒服。 有些人会把集体的成果包装成自己的,这是不对的。这个项目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,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突出那些付出更多的人。但也有些人会夸大自己的贡献,想要获取属于自己的利益或提高知名度,这样就不够开放了。
文章分类:
AIGC产业联盟
|